情人节是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中慢慢地形成的,是需要一个特定的故事和民族文化才能形成,由来各不同。每年的2月14日,为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对于中华民族的情人节,有的把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正月十五)为情人节;也有的把夏历三月初三为情人节,另有些把七月初七即七夕节(乞巧节)为情人节。在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即三省坡周边的侗族村寨也有两个情人节日,一是每年在立夏前十八天的戊己之日为情人节,即大戊梁歌会;二是每年夏历六月六日为情人节,即凉枊坡歌会。侗族情人节源于以下方面:
一、源于两对恋人的感人故事
1、大约于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朱寺巷迁来一个人叫肖仓海,后不久与当地通伍(今湖南通道牙屯堡镇)外寨的侗家妇女名叫吴月英成为家,夫妻俩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生下一个女孩儿,即肖氏闺女(daughter),人们把她叫肖妞(侗语名),肖妞长到花季年龄时显得更加漂亮可爱,就连驻守三省雄关(今牙屯堡镇)的牙将对她也打念头,欲娶之为三房,事儿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肖妞通过对歌却已与闷龙(侗语名)相恋,而闷龙是因家景穷困从古州(今贵州榕江县)来到通伍一带种田的后生。肖妞父母得知这一事儿后将闷龙赶回古州去了。从此,人隔两地,路程遥远,相见困难,正当相思恹恹的时候,闷龙接到肖女托人带来一小布包,打开一看,只见两颗火炭,一团棉纱,一只小虾,一只大虾,另有几粒芝麻,几颗黄豆。门龙不明其意,便去问歌师。歌师看后,叫闷龙预备一担干柴到鼓楼烧火。晚饭后,寨上的男女老少都到鼓楼听歌师解迷。歌师拿起琵琶、棉纱和火炭唱道:“结情路远常思念,思绪绵绵心烦乱,已往小虾,现在变大虾,心想跟哥共江河,已往说过,现在依然那句话,也要圆如黄豆,不要象芝麻”的意思。歌师点破,闷龙十分高兴,即赶到通伍肖家定情接亲,可是肖父嫌贫爱富一口拒绝。肖妞不顾父母反对,誓不变心,同闷龙私奔而去。他们在渡通伍河(牙屯堡河)时,遇山洪暴发,双双遇难,后化成两座相互依偎的岩山,屹立中流,至今仍立在通伍河上,人们为怀念这殉情的青年而演义。
2、据说,清嘉庆年间,独坡八寨(今独坡镇)迁来一邹姓财主,其女叫邹霞,她心地善良,长得眉清目秀,引来众多提亲者。其父一心想将邹霞嫁给官宦人家,而邹霞却与她家为人忠厚忠实的长工崔相郎相恋,但遭到其父强烈反对。两个年轻人私奔来到凉枊坡,以天地为证,以树为媒,结成夫妻。老财主之后与官家勾搭,将已逃到广西的小两口骗回并以盗官银的罪名将相郎害死。之后,三省坡周边的侗族村寨青年为邹霞与相郎的坚忍爱情所感动,每年纷纷来到凉枊坡唱歌怀念他们,逐渐演变成为这一习俗。
二、源于崇尚婚姻自由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对于婚姻的事儿都是主张自由,不受父母包办,婚姻的事儿自己做主,娶新娘的时候是“偷来”的,即不受双方父母干预,不让他人知道两人的婚姻事儿,双方都认为合意的就成对,不合意的死也不为一对。当然,至于有极少数人因交往能力弱或其他原因的则由父母推荐或他人介绍,最终依然由自己决定。因此,侗族地方的年轻人必须自己去找自己心爱的人。情人节歌会既是一个契机,又是一个平台,形成情人节也是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晤面和熟悉异性朋友。
三、源于用歌传情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系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几千年来,侗族在生产生活中发展自己的文化,传承下来的是“歌”、“吔”、“款”,一代代口口相传。“歌”是生活中的主要部分,没有歌生活是有趣的,在侗族村寨有种说法叫“饭养身,歌养心”确实不假,时时有歌,处处有歌,没有歌是难得熟悉异性朋友的,只能以歌为媒
从前,有个勤劳的青年,名叫索朗扎西。他的财产少得可怜,只有一头黄牛,一头毛驴,五只鸡,还有一小块田地。后来,他找了个老婆,针尖大的活也不想动手,每天只知道吃呀吃 ..
鼓楼山座落于江西省彭泽县境內的长江之阴。上接青冥之蓝天,下临绿水之波澜。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坡苍杉翠竹,杨梅弥猴。山下流水潺潺,游鱼戏石。旖旎的风光引得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