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启年间,杭州名士沈逢吉酒后醉醺醺地逛游西湖,这天正是七夕。
红绡:事见唐·裴鉶所撰《传奇》中的《昆仑奴》。“昆仑奴”是对中印半岛及南洋群岛地区人民侨居中国者的通称。本篇写崔生与某一品勋臣的歌妓红绡相恋,但一品家门垣深密,锁禁甚严,无由相会;幸得崔生家中老仆昆仑奴磨勒帮助,救红绡出牢笼,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梁辰鱼据以撰写《红绡》杂剧,梅鼎祚则写有《昆仑奴》杂剧。
早在唐朝,长安就已经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了。大食、天竺、昆仑、新罗、高丽、百济、乌浒……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谁也见怪不怪。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新罗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上街能带两个昆仑奴保镖,是世家少爷们最时兴的玩意儿。甚至,有好的仆人,是生活美满的象征之一。
唐大历中,有一个高官的儿子叫做崔生的,他老爹与一位一品的勋爵大臣相熟,老爹让他去慰问这位生病的一品官。这个崔生年轻貌美,性格内向,人又清雅,基本符合很多女性梦中情人的标准,连这位官老爷都忍不住喜欢他,让他坐在身边,叫一群家伎给他斟茶倒水,还让最漂亮的红绡给崔生喂核桃,把一群家伎笑得花枝乱颤。一品官还让红绡送他出门。
红绡送崔生出门,就有点小意思了:她对崔生做了一个暗示。先是竖起三根手指,又伸出手掌反复三下,然后指着胸前的小镜子说:要记住。崔生回到家,还一路在想这个哑谜。整天神魂颠倒,无精打采,因为没有做出美女的数学题,太丢人了。
崔生的神神叨叨引起了家里昆仑奴的注意。他问崔生什么事,崔生开始扭扭捏捏,后来还是半推半就地说了。磨勒说,“嗐,小事而已。立三指,因为这位一品官院中有十院歌姬,她在第三院;返掌三下,数一数就是十五根手指,就是十五日;胸前小镜子,十五夜月圆如镜,叫你去找她。”崔生大喜不自胜,问磨勒,“我怎么走?”磨勒笑着说:“后天夜里就是十五号了。他家有猛犬,见生人就吃,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能杀这条狗了。”
到了这天晚上三更,昆仑奴拿着链椎,把狗给杀了。背着崔生跑了十几栋墙,才来到歌妓院内。崔生进了第三座门,挑帘而进,只见绝色的红绡在挑灯长叹,空自吟诗。她看到崔生,赶紧跳下床,握住他的手说:“早知道你很聪明,一定有办法的。”崔生把昆仑奴叫进来,一起喝酒。红绡表示自己是被这位一品官抢过来的富家女子,希望嫁给崔生。崔生心中窃喜,就是不知该如何是好。磨勒问红绡:“你只有一次机会,你确定吗?”红绡说:“我确定!”磨勒于是说:“好!这是小事,我给你办到!”搞了半天,娶红绡的不像是崔生,倒像是昆仑奴了:谜是人家猜的,关是人家闯的,婚是人家订的。基本就没崔生什么事。只可惜,人人都爱小白脸,不爱摩罗叉。
昆仑奴先帮红绡背嫁妆,背了一筐又一筐,背了三次。然后,又背上崔生和红绡,一飞飞过十几道墙,溜了回家。而这位一品官全宅上下,还在做清秋大梦呢。
红绡在崔生家里住了两年,没想到上街不小心被人发现了。一品官找来崔生问,结果这个没胆鬼,把昆仑奴出卖了。一品说:“罪魁祸首是红绡,不过她现在是你老婆了,也就算了。但我要杀昆仑奴为天下人除害。”他布置了五十名士兵,持着兵器家伙严阵以待,要生擒磨勒,没想到磨勒哗啦一下就飞出高墙了。箭像雨一样地下,都没有射中昆仑奴,他转眼就无影无踪了。
昆仑奴可跟今天的非洲黑人不同,他们精通水性,轻功一流,而且非常地黑,黑到,用手指在昆仑奴手中研摩一会儿,手指就会染成黑色。陈凯歌的《无极》也拍昆仑奴啊,可昆仑奴要是长成张东健那张俊脸,我估计红绡也不必找崔生了,直接从了昆仑奴就是了。
可惜,红绡不是红拂,挑中的崔生只是个一无是处的小白脸,昆仑奴也成不了虬髯客,奴性十足,抢走红绡?他连想都不敢想。只可惜了他的绝顶聪明和一身绝技。
男人出家为“僧”,俗名“和尚”。女人出家为“尼”,俗称“尼姑”。但一个人只要出家,不论是和尚,还是尼姑,都是要断红尘,绝六欲。特别是男女间的性事,必须杜绝,做到性冷淡。为此,过去寺庙里的山门在太阳一落山后,便要关闭,谢绝香客,与世隔绝。
但是,“色,食性也”,一个人出家,红尘可断,性欲难灭。若是年老者还好办,有正常性欲的壮男寡女则难了,孤伴青灯是苦中苦啊。于是,总不免有尼姑“思凡”,和尚偷食禁果,难忍寂寞之下,暗渡陈仓,弄出《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月下私会那类的故事来。
特别是唐代,社会上对性的要求宽松,比今天还“性开放”,和尚与香客、尼姑与施主、和尚与尼姑之间,风流韵事不断,不论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在当时都不算是新闻。
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关系,便是在武则天出家后搞定的。据《唐会要》,“太宗(李世民)崩,武则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身为已故皇帝的妃子,当了尼姑后是不可能再还俗的,武则天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她与李治“有一腿”,从此事中可知那时寺庵内的“乱象”。
出家人不得有性需求!如果有,怎么办?比较安全的办法是尼姑找和尚,和尚约尼姑,一般不会与俗人往来,以维护宗教自身形象和内部秩序。和尚庙附近必有尼姑庵的说法,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南宋周密著《癸辛杂识》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当年杭州附近有一座名叫“明因寺”的尼姑庵,这庵里便发生了和尚与尼姑通奸的事情。如果有大和尚来庵里了,晚上必会叫出年轻的尼姑陪睡。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和尚,越来越频繁的“来访”,庵里想出了一个法子,专门弄了一间“贵宾房”,名曰“尼站”。尼站内安排不少尼姑进去,接待这些有地位、有需要的和尚。
过去,有的尼姑庵实际就是一处打着“佛门净地”旗号的妓院,庵内的尼姑就是削去青丝的暗娼。在这种情况下,和尚于月色之夜推开或敲开尼姑的房门,更是件自然的事情。为何会有这种“尼姑庵”出现?一是庵主为了“创收”,保持“香火”;二是有的嫖客有特殊的性心理,在腻烦了青楼女子后,对尼姑别有情思,尼姑经不住这种男人三番五次的勾引,而失身为妓。
古代和尚尼姑怎样控制性欲?爷们以为,对于一般出家修道的人而言,不是没有性欲,而是他们的性欲得到了相对的控制,性欲不需要借助性生活或其他形式的性行为来满足或释放。
控制性欲又何止和尚、道士呢?正常人都应如此!一个正常的已婚成年人,难道对俊男美女、甚至对他人的妻子或丈夫就没有欲望了吗?非也,只是这种欲望被我们控制在一定程度内,而且这种程度不会引起生理、心理异常,不会引起道德、情感危机而已。
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如果其职业修士连性欲都不能控制,你说这种宗教可能延续吗?说控制即非控制,因为在修真的世界中,人的心理、生理都会运用特殊的修炼方法而得到调节。这种调节的目的就是转化能量、升华人性,把修真者的各种生理能量(包括性能量)、心理能量转化为服务于宗教目的之神秘力量。
对于道教而言,讲究经过“练精化 炁 、练 炁 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的一整套修炼阶次,达到即身成仙的目的,精、 炁 、神、道就是人体的生理、心理能量的不同层次的抽象。其实,即便不存“练精化 炁 ”的意念,这种转化作用在各主要宗教中都存在的,佛教禅定、印度教瑜伽、儒教正襟危坐、天主教的默祷等等形式皆有这种效果。
所以,世俗社会中往往有人认为出家的和尚、道士或独身的神父、修女、阿訇等人存在生理或心理异常,这是完全错误的谬见。
当然,冒牌的不算,据说现在的和尚尼姑大多比唐朝时更加开放,他们不需要对生理上有任何控制,他们可以尽情的发泄,和尚嫖妓女,尼姑结婚、找情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只要属于虔信真修的职业宗教修士,不但身心健康,而且其健康程度还高于常人,通过特殊修炼而装备,真正的出家人一般比常人更加健康或调控系统更强,其中不少还拥有不同程度的高超能力。(参考野史)文 /潘衍江
现代版的尼姑
纵使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只要皇帝稍稍看不顺眼,就有可能遭贬或失去性命。谁吃了豹子胆,敢与皇帝争妓呢?
历史上确有一人,非舞刀弄棍之武夫,而是一个善写艳词的作家,名周邦彦。
周邦彦生活在宋徽宗时代,咱周家的这位祖宗,一无大权,二无多少银子,色胆却不小。他心仪的女人正是当朝红得发紫的名妓李师师,就是造反英雄宋江冒杀头之险都要混进都城一会的美人。
这李师师本是小户人家女儿,由于家中遭变故,四岁起就由经营妓院的老板收留,读书识字,吹拉弹唱,到13岁时已出落得通体雪艳,便挂牌接客,一时间都城士绅竟像掉了魂一般。弄出这样大的动静来,深居皇宫的徽宗都知道了,皇帝感兴趣的女人,谁还敢近前?却有个武功高强的员外叫贾奕的不信邪,竟然吃皇帝的醋,悄悄与李师师幽会后写下了一首《南乡子》——
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
就因为这首词,贾员外差点掉了脑袋,虽经人说情,还是被贬到海南岛去了,并规定永远不得回京城。
这意味着,李师师非皇帝莫属,别的男人只能看不能吃。谁要再有非份之想,必掉脑袋!
咱周家的祖宗周邦彦填得一手好词又会谱曲,李师师又喜欢唱他创作的歌,用现在的话说他们算得上是音乐人,是圈子里的。李师师只供皇帝一个人玩乐,当然觉得无趣,她的内心里挂牵着才子周邦彦。
一次,宋徽宗患了感冒,李师师觉得机会来了,就秘约周邦彦,这周才子也不管自己长有几个脑袋,就如约潜入李师师家中。没料想,宋徽宗却突然来了,慌乱之中,周邦彦藏于床下。徽宗带病操作,床下的周邦彦虽吓得大汗淋漓,却将两人的对话全记下来了。待宋徽宗走后,周邦彦带着怪怪的心情,谱了一阙《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师师没两天便学会了唱这首歌,在侍候皇帝时,得意忘形地唱了起来,并告诉皇帝这首歌的作者是谁。皇帝何等聪明,歌的内容正是那晚他与李师师偷欢时的对话,如此说来,周邦彦当时就在现场!皇帝岂能容之,立即搜集周邦彦的罪证,将他贬出京城。
颇让人玩味的是,贾员外差点被杀,周邦彦却没有治死罪。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因为李师师怀念周邦彦,终日星泪点点,姣容日渐憔损,宋徽宗心疼美人儿,便将周邦彦调回京城,两人还常在一起交流填词心得,俨然哥们。
孟姜女:孟姜女故事最早见于唐代的《同贤记》,可能是由《左传》所载春秋时“杞梁之妻”哭夫崩城故事演化而成,后来以多种文艺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顾颉刚写了三万多字关于孟姜女的文章,搜集到成百万字的资料,发表了《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
假如你是古代一位做润喉糖生意的老板,要你找一位产品形象代言人,你找谁?A:永新(唐玄宗时期著名宫廷歌唱家) B:樊素(白居易之名妾,与小蛮并称“樊素口、小蛮腰”的歌唱家)C:孟姜女(著名村姑,以哭倒长城著称)D:刘采春(唐朝名妓,写有《罗贡曲》的作曲家)
选择题没有答案,但关乎你的生意。如果是我,我就选C。明摆着,孟姜女的知名度是最高的,眼球经济在任何朝代都是有用的法则。况且她的出场费一定没那么高。想想看,哭三天三夜,容易吗?必定有非常好的嗓子。据当时的民工反映,孟姜女哭倒长城达七次之多:刚刚修补好,孟女士“哇”的一声“我的命好苦啊!”墙撑不住又垮了,劳民伤财得很,应该给她一份有益而环保的工作,让她做保护嗓子的代言人就很合适。
为什么孟姜女那么命苦?话说秦始皇时期,某天孟姜在池塘里洗澡,被一个男青年万杞良看见了。这就算放在今天也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孟姜楞了,没去掩住脸而试图掩全身,结果小万就把她看了个一清二楚。她马上就向小万求婚,小万看到美女自然也答应了。另一种版本说孟姜是洗手时被人撞见了,我以为此说不可信,因为秦朝风气没那么封建讨人厌,而春日女孩子下池沐浴更有一种祓禊的求偶意味,较符合孟姜追求幸福的热辣辣的性格。
两人成亲后,小万不幸被征兵去修长城了,孟姜只好哭哭啼啼地送走爱人。她一想到小万从此就要从南方到寒冷的北方露天作业了,很不放心,一口气地织了好几件温暖牌毛衣,然后又千辛万苦地送到陕北。从湖南到陕北(一说是她是安徽人),远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且还是一个年轻美貌的小娘子独身行走,再加上孟姜又没什么盘缠(要有那么大一笔旅游费用的话,小万早就交点征税不去服役了),还能活着就太难能可贵了。憋了那么一肚子的委屈和骄傲,想向丈夫发发嗲,邀邀功时,丈夫却死了。长城啊长城,孟姜看到此,能不悲从心来吗?孟姜扒开长城脚,看到丈夫的尸骸,放声嚎啕大哭,直哭得山川变色,天地动容。“轰”的一声,豆腐渣工程倒了一角。传说到这里“嘎”地止住了。
另有一个悲剧典型。当邓丽君小情小调的《杜十娘》不再流行的时候,我们那位严肃的领导一脸哀怨地唱着“抱你上竹床”的时候,因为太感人,个个都坏坏地笑。杜十娘,江南名妓,艳绝一方,才艺出众,聪明绝顶。很多人想要她,她掂量来掂量去,挑了一富家子李甲。李甲在她身上花光了钱,杜十娘为了考验他,又让他想办法凑钱给自己赎身,李甲一天忙到晚还凑不够首期。本来这种人就算好也很有限了,杜十娘看他老实,抖一抖被子,银子就哗啦啦往下掉。杜十娘用自己的私房钱赎身后还是跟着这个没用的家伙走了,急着赶着去结婚。可惜才刚出门李甲经不住三言两语,就把杜十娘三千两银子卖给了孙富。十娘冷冷一笑,把百宝箱拿出来:她的个人存款何止万两银子?李甲这才知道后悔了,可杜十娘心已死,抱着百宝箱沉入了水底,留下了一个后人口齿留香的传奇。
说实话,杜十娘不笨,处处留个心眼,处处有计较,也没有软弱、愚昧等中国传统女性常见的恶习,要怪,只能怪她自己命不好。我不认为是她品味低,名妓虽风光,遇人不淑是正常的。杜十娘想靠自己的聪明与能力去缔造幸福的愿望不可避免地落空了。这种悲惨,和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有得一拼:美丽、聪明、勇敢、大气都占全了,可她们的运气太背了。只不过,美狄亚毕竟是鬼妹,敢杀他一片白茫茫。算她狠。“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算作是最不幸的。”这样的话在美狄亚嘴里说出来,字字都是血啊。
昨天,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5个方面评述了宋美龄令人尊敬的地方。他认为,宋美龄是一个曾在20世纪中国政治和历史舞台上,以她的特殊身份,在几个关键点上发挥了正面作用的重要女性。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大乱。在如何营救蒋介石和如何对待张、杨的问题上,出现了主战、主和两派的分化。主战派不顾宋美龄的反对,偷偷调兵准备轰炸西安。而宋美龄以她的果断和睿智,极力缓解国民党各个方面的紧张关系,最终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为抗战胜利争援助
抗战期间,宋美龄多次前往美国游说美国政府给中国人民提供援助,即使是留在南京时,也不断通过通讯社向全世界揭露日军的暴行,批评西方国家对日本的纵容政策,同时展示中国将士英勇抵抗的决心,争取美国朝野对中国的支持和同情。她在其中一段对美广播中讲道:“美国的朋友,祝你们早安。我只用几分钟的时间讲这段话,是要请一切爱好自由的人们知道中国应该立刻得到正义的援助,这是中国的权利。诸位,你们在无线电中,或许可以听到大炮的声音,但是这里受伤者苦痛的叫喊,以及垂死者弥留的呻吟,我虽希望你们能想像得到,但是听不见的。”
亲上前线鼓舞士兵
在日军轮番空袭的日子里,宋美龄没有像其他官员夫人那样,找个安全的地方养尊处优,而是跟广大官兵一起,战斗在最前线,多少次她都险些丧命于敌机的轰炸中。一次去前线的路上,宋美龄的车遇到轰炸,她摔断数根肋骨,可仍然坚持向前线将士作了演讲,并喊出“弟兄们,跟我来!”的战斗口号,然后一头晕倒在官兵们的欢呼声中。
推动中国民航发展
这一点极少有人了解。上世纪20年代后期,宋美龄曾任当时的航空委员会委员长。她利用她的特殊身份,第一次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几大城市,开通了民用航空线路。从中国现代化的角度看,她的做法是很具有积极意义的。
坚决反对“两个中国”
宋美龄跟蒋介石来到台湾后,一直主张国家统一的立场,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这个观点伴随了她一生,对台湾政府很有影响力。
快报记者高路
1、笑话故事:大家都是追星族搞笑故事2、幽默party搞笑故事3、10个逆向思维小笑话搞笑故事4、笑话故事:爆囧,妥妥的被戏耍了搞笑故事5、《套牢爱情》等搞笑故事6、2013最新 ..
1、谁说降将不爱国中国历史故事2、人妖未必是妖人中国历史故事3、酒店续对中国历史故事4、香港驻军风波始末中国历史故事5、杨贵妃和赵飞燕为什么不孕?中国历史故事6、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