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故事

关注狸猫故事公众号
关注狸猫故事公众号
登录
User Image 账号
我的信息 设置 帮助 退出
  • 首 页
  • 儿童故事

    睡前小故事

    幼儿故事

    哲理小故事

    益智故事

    搞笑故事

    智慧故事

    成语故事

    幽默小故事

  • 童话故事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童话故事

    英语故事

  •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

    鬼怪故事

    现代故事

    传奇故事

    外国民间故事

    短篇鬼故事

    故事大全

  • 绘本故事
  •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外国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

    抗日战争故事

    古代历史故事

    历代名女名妓

    历代皇帝后宫

  •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

    希腊神话

    北欧神话

    印度神话

    埃及神话

    罗马神话

    印第安神话

    神话故事

  • 简笔画
  • 情感故事

    爱情故事

    亲情故事

    校园故事

    感人小故事

    友情故事

  • 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

    拉封丹寓言

    莱辛寓言

    克雷洛夫寓言

    寓言故事大全

  • 全部分类

    故事排行榜

    儿童故事榜

    童话故事榜

    民间故事榜

    历史故事榜

    神话故事榜

    情感故事榜

    寓言故事榜

    有声故事

    故事大全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故事网站的支持与陪伴!为了让您拥有更流畅、愉快的阅读体验!从现在开始,您可以选择登录网站,享受一段时间的免广告服务。
看绘本来绘本宝小程序,登陆即赠送¥60元月卡会员,扫描屏幕右侧二维码领取!
位置导航:首页 > 民间故事 > 故事大全 > 故事正文 关注微信公众号:狸猫故事 你想看的这里都有!

成语故事30篇

栏目:民间故事 频道:故事大全 阅读:577次 时间:2025-05-24 17:56:03 字体大小 A- 18 A+
  • 1、气壮山河成语故事
  • 2、望尘而拜成语故事
  • 3、羽毛未丰成语故事
  • 4、毛遂自荐的故事成语故事
  • 5、二者必居其一成语故事
  • 6、残杯冷炙成语故事
  • 7、一叶障目成语故事
  • 8、一字千金成语故事
  • 9、沆瀣一气成语故事
  • 10、博士买驴成语故事
  • 11、千金买邻成语故事
  • 12、九牛一毛成语故事
  • 13、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成语故事
  • 14、妄自尊大成语故事
  • 15、始作俑者成语故事
  • 16、二桃殺三士成语故事
  • 17、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 18、好谋善断成语故事
  • 19、满城风雨成语故事
  • 20、一目十行成语故事
  • 21、司马昭之心成语故事
  • 22、恶贯满盈成语故事
  • 23、渐入佳境成语故事
  • 24、拔帜易帜成语故事
  • 25、墙倒众人推成语故事
  • 26、众叛亲离成语故事
  • 27、空洞无物成语故事
  • 28、视死如归成语故事
  • 29、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 30、杜渐防萌成语故事

第1篇、气壮山河

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

  1125年冬,北方的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严重地威胁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

  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

  可是,钦宗非常惧

第2篇、望尘而拜

潘岳,字仁,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擅长文赋,辞藻华美,与文豪陆机齐名,世称“潘陆”。

  潘岳虽然才高八斗,可天生一副媚态贱骨。他喜好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与著名的富豪石崇一起巴结奉承权臣贾谧。贾谧是当时的国丈贾充之孙,皇后贾南风的侄子。当时的皇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这个昏君和隋炀帝、纣王这些人还不一样,他不是刚愎自用,而是心智不健全。

  有一次,国家发生大灾荒,到处都是缺衣少粮的灾民,大臣禀告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竟然问:“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去吃

第3篇、羽毛未丰

战国时洛阳人苏秦,年青时曾师从智者鬼谷子学习辩术 谋略。学习结束后,周游列国,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治国谋略能获得 君王们的接纳。 秦是西方的大国。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国力逐渐强 盛。但在当时,实国尚不能与其它大国抗衡。 苏寿秦这次远游秦国,是要说动秦王,与函谷关以东的—些国家 联合,同其他的国家联盟作较量。 但是秦惠王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说:“我们秦国现在就像 一只羽毛还没长全的小鸟,要想展翅高飞那是不行的。先生你迢迢 千里来到这里开导我,我很感激。至于称霸争帝的事,我希望在以后 的适当时机,再聆听你的高见。” 在秦国耗费了所有资财,上书十多次,但仍未说动秦王。苏泰无 奈,只得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这时的苏秦,也就犹如羽毛未丰的 小鸟,无法振翅飞于那动荡的政治舞台。

出处《战国策。秦策—》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释义 “丰”,丰满。比喻势力还小,或常识、阅历尚浅。


第4篇、毛遂自荐的故事

解释:

  指自己推荐自己去担任某项工作或职务。

  故事:

  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了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出兵,解救赵国。平原君打算从手下三千多门客中挑选二十人做随从,但挑来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着急时,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说: 让我去吧! 平原君笑笑: 有本事的人,随便到哪里,都好象锥子放在布袋中,一定会露出尖锋来。可你来了三年,没人说起你的大名,可见没有什么才能啊。 毛遂说: 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里,早就会脱颖而出,何止露出一点尖锋呢! 平原君见他说的有理,便带毛遂等二十人来到了楚国。

  平原君请楚王结盟出兵,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十九个门客十分着急,但却没了主意。

  毛遂按剑上前说: 订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无非利害二字而已,这样明白为何现在还不决定! 楚王大怒,斥道: 我与你主人说话,你来干什么?还不与我退下!

  哪知毛遂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几步说: 现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万兵马都没有用了! 楚王自知理亏,又怕毛遂真的动武,一时无言对答。毛遂继续进逼说: 其实,楚国有五千里辽阔的土地,几十万雄师,这么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害怕秦国呢?大王不同意楚赵联盟,难道要等秦国逐个击破,坐以待毙吗? 楚王听了连连点头,答应与赵国订盟,出兵解赵国之围。

第5篇、二者必居其一

战国时期,孟子带学生去齐国,提了建议不被采纳就离开齐国,齐王送他100金,他推辞不受。而到了宋国却接受70金,到了薛国接受50金。学生陈臻对此不解,这两种行为对错二者必居其一。孟子耐心地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陈臻认为有道理

第6篇、残杯冷炙

北齐的文学家颜之推,学识渊博,他有一部《颜氏家训》传世,内容是以儒家的传统思想作为立身治家之道。这部著作,对后世不少学者为人处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颜氏家训》中有一处告诫说,不能因为有点称赞,你就去受权贵驱使;处在低下的座位上,受取权贵施舍的屈辱。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有一段时间就被迫在颜之推提到过的这种悲辛的处境里生活。

  杜甫从小聪明好学,志高务实,但一直没有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直到三十五岁那年,早已盛负诗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长安的大道。考试完后,杜甫觉得

第7篇、一叶障目

【一叶障目成语故事/典故】

有这么一个成语,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的是一片树叶子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这个成语是用来比喻不能被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和本质。

这个成语是从哪来的呢?有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在古代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有一天她在读《淮南子》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蝉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了。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啊!我去偷东西别人也看不见,这样我不就有钱了吗?

于是,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后面捕捉知了。他高兴极了,猛的一下扑上去摘那片叶子,可是一不小心,那片叶子掉到地上了。这下可糟了,地上全是落叶,到底哪一片才是刚才那一片螳螂隐身的叶子呢?

书生只好把落叶全都扫起来,一起带回了家。他把叶子一片一片挡在自己面前,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见我吗?”

“能看见”他的妻子回答。

“嗯,你能看见我吗?”他又举起一片树叶问。

“能看见”

就这么一次一次地问,妻子一次一次地回答,到后来他妻子实在不耐烦了,随口就说,“看不见啦”

书呆子一听可乐坏了,他拿着这片树叶,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就随手拿了店里的东西就走。

店主惊奇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县官也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呢?就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子说了事情的经过。

县官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大家一看,原来他确实是个书呆子,于是呢,也没有治罪就把他放走了。

第8篇、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第9篇、沆瀣一气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

第10篇、博士买驴

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双方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 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马上书写起来。他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
  
  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卖驴

第11篇、千金买邻

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他世代居住在广陵地区。吕僧珍为人正直,很有智谋和胆略,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而且远近闻名。

吕僧珍家住在城北,家里并不宽敞,平时再加上不少人在这里出入,就显得更小了。于是有人劝吕僧珍再买套更宽敞的房屋。他说:“已经够用了,不用再扩大我的居住面积了。” 因为吕僧珍的品德高尚,人们都愿意和他接近和交谈。有一个人物地在吕僧珍家隔壁买了一套房屋。

有人问:“你买这房子花了多少钱?” “一千一百两”。 “怎么这么贵?” 那人笑着说:“一百两是用来买房屋的,那一千两是用来买邻居的。”

读后: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进行交往。要和有自强意识,有上进心的朋友多交往。这正是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的成长与生活质量与周围的朋友,同事及邻居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儿童交往从小就要注意.


第12篇、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

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

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

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第13篇、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南朝时期,平固侯吕僧珍非常有学问,对人谦虚诚恳,很多人都愿意与他交往。

  吕僧珍在位期间,公平对待属下,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因公会客时,连他的兄弟也只能在外堂,不准进入客厅。他堂兄的儿子吕宏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吕僧珍就任以后,就放弃贩葱,想求他在州里安排个官当当。吕僧珍奉劝他说:“我蒙受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你们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位!还是赶快贩葱去吧。”

  吕僧珍老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

第14篇、妄自尊大

西周的厉王生活奢侈,残酷的压迫和欺压人民。当时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常冒死劝谏,希望厉王能改邪归正,但是他不但得不到厉王的重视,反而被奸臣所嘲笑。
  
  凡伯眼看着渐渐衰弱的国势,内心格外焦急,于是就写了一首诗警告这帮小人。诗的大意是说:不是我老了,才说这些不该说的话,而是你们把忧患的事情当做儿戏。忧患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还能够防止;但是,一旦忧患越来越多,那就像让火焰熊熊燃烧一样,就没有办法补救了。果然,不久老百姓把周厉王赶到了很远的地方,再也没让他回来过。

第15篇、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

第16篇、二桃殺三士

这个成语来源于《晏子春秋.谏下二》,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

  有一天,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子非常失礼。对此,晏子极为生气,便去进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的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奉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是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他们

第17篇、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第18篇、好谋善断

三国时,孙权善于招揽人才,礼贤下士。只要有才能,愿为他效力的人,他都加以重用。鲁肃、诸葛瑾等人都投奔到他旗下,得到了他的赏识和重用。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病死,鲁肃建议孙权派他前往荆州,以吊丧为名,联合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共同对抗曹操。鲁肃与刘备见面后,刘备表示同意,便派诸葛亮随鲁肃去见孙权。当时,孙权还在犹豫不决。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对他说,曹操大军压境,再不采取主动将会大祸临头。曹军南下作战,非常疲倦,加上他们又不习水战,只要孙、刘联军,一定能将曹操打败。孙权听了这番分析,增强了联刘抗曹的信心。他召集部下

第19篇、满城风雨

宋代黄州有位诗人潘大临,勤奋好学,家境贫寒,曾写过不少好诗。
  
  有一年秋天,他的好友来信问他:“最近有新诗吗?”潘大临回信说:“秋天的景物,件件都可以写出好的诗句来。昨天我正靠在床铺上闭目养神,听著窗外吹打树林的风雨声,我起身在墙上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时,催交租税的人忽然闯了进来,使我的诗兴一扫而光,无法再继续写下去了。现在我只有这一句寄给你。”

第20篇、一目十行

“一目十行”是一条成语,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 书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

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 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

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 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过去了。


第21篇、司马昭之心

司马懿杀了曹爽,掌握了魏国实权。他死后,他儿子司马师又掌了权。司马师对反对他的大臣大开杀戒,废除了魏少帝曹芳,改立曹髦。对不服从的地方势力东征西讨。司马师死后,他弟弟司马昭做了大将军。司马氏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专横。魏帝曹髦忍耐不住了。

  有一天,曹髦对三个近臣说:“司马昭的野心,过路人都知道了,我不能再忍受了。今天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从怀里掏出一道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就是拼个死也不怕。”说完他进宫去了。这三个近臣当中,有两个人马上溜出

第22篇、恶贯满盈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列举

第23篇、渐入佳境

东晋晋陵无锡人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学问渊博,很有才气,曾经给桓温、殷仲堪等人做过参军之类的官。他尤其擅长绘画,当时的名家如谢安等人都非常器重他。顾恺之性格怪异,与常人不同,人们都称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表现了浪漫才子的豪放不羁。

  传说他喜欢吃甘蔗,但是与常人不一样,嚼食甘蔗时,与一般人先吃主干后吃末稍不一样,总是自末稍吃到主干再往下直至根部。有人对他的这种吃甘蔗法感到很好奇,他则回答说:“渐入佳境。”

第24篇、拔帜易帜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

  谋士李左军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奇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巳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军的计谋。

 

第25篇、墙倒众人推

【注音】qiáng dǎo zhòng rén tuī

【典故】他虽好性儿,你们也该拿出个样儿来,别太过逾了,墙倒众人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释义】旧时比喻在一个人受挫折的时候,大家乘机打击他。

【用法】作谓语、分句;用于官场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破鼓万人锤、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反义词】扶危济困

【同韵词】凤凰于飞、复是为非、痛改前非、天下老鸦一般黑、魁垒挤摧、颠倒是非、倒悬之危、研机综微、寻幽入微、打破常规、......

【英文】everybodyhitsamanwhoisdown

【成语故事】唐明宗时期,董璋在四川叛乱,唐明宗派安重诲亲自去押送粮草,受到凤翔节度使朱弘昭的陷害,被调任河中节度使。唐明宗派翟光业与李从璋去河中观察他的活动,说如果发现有叛乱的迹象就处死安重诲。李从璋借机杀害安重诲一家

【成语举例】佣人们也呼唤不灵了,总之“墙倒众人推”了。(朱自清《笑的历史》)

第26篇、众叛亲离

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他的哥哥卫桓公篡位,对内残暴统治,对外穷兵黩武。鲁隐公问大臣对公子州吁的看法,众仲认为公子州吁残暴狠毒,失去亲信的拥护,众叛亲离必定失败。后果然让石儒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

第27篇、空洞无物

周顾,字伯仁,是东晋的一位大臣。他少年时就长于谈吐,成人后颇有名望,谈吐幽默诙谐,为人宽宏大量,不拘小节,性格开朗从不为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有雅量,友爱过人”。

  由于他的才识、品德和他的名望很高,官居尚书左仆射之职,引起弟弟周嵩的不满和妒忌。一次,兄弟俩一起喝酒,周嵩酒醉,竟拿起燃着的蜡烛朝周顾投了过去。而周顾只稍一躲闪,脸色依旧十分平静,一点也没有生气,只缓缓地说道:“阿奴,你用蜡烛丢我,实是下策。”

  东晋时期,在一些名士之中盛行着

第28篇、视死如归

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齐桓公向管仲询问改革政治、复兴国家的方略大计,管仲回答说:“开辟土地,扩大城镇,发展生产,尽地之利,我不如宁敕,请派他做主管经济的大官;升降适度,矢令恰当,进退得体,礼仪娴熟,我不如隰朋,请派他做主管外交的大官;早入晚出,不惜个人生命,不计较个人宝贵,冒犯进谏,我不如东郭牙,请派他做主管监察的大官;行军整肃,战斗英勇,战鼓一响,使全军顽强挺进,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派他做大司马;断案英明,不杀不该杀的人,不冤枉无罪之人,我不如弦章,请派他做主管司法的大官。您假若只想治国强兵

第29篇、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

第30篇、杜渐防萌

东汉和帝年代,有个大官名叫丁鸿。他博览群书,能言善辩,而且敢于仗义执言,为此很受大家的敬重。

  当时,窦太后主持朝政,她的一班皇亲国戚,依仗权势,干了不少坏事。丁鸿在和帝面前,列数这班人的罪状,并且权衡了利弊得失。

  他认为,任何事物在刚开始发生变化时就加以禁止,还比较容易,到后来就难了;如果人在处事上不注意细微的变化,任其发展下去,就很难收拾了。

  他还向和帝建议,应该亲自料理朝政,把坏事杜绝在最初的萌芽状态,就可以消灾降福。和帝很

上一篇《历代名女名妓15篇内容》故事精选

1、孙寿:最可怜相的黑道老婆历代名女名妓2、钱塘诗妓苏小小历代名女名妓3、玉树后庭花 花开不长久历代名女名妓4、薛涛:发明家的红颜知己生涯历代名女名妓5、古代的二奶 ..

下一篇《成语故事大全150个》故事精选

1、南辕北辙成语故事2、忧心如焚成语故事3、一字之师成语故事4、直捣黄龙成语故事5、向平之原成语故事6、狼子野心成语故事7、终南捷径成语故事8、一笔勾销成语故事9、见 ..
65 289 0
上一篇故事 随机读一篇故事 下一篇故事

猜你喜欢故事

  • 1历代名女名妓15篇内容
  • 2历代皇帝后宫十个大全
  • 3亲情故事真实700字
  • 4鬼怪故事300字全文
  • 5哲理小故事十五篇短篇
  • 6寓言故事500字优选
  • 7情感故事完整版4000字
  • 8情感故事一百个
  • 9中国神话3000字合集
  • 10幼儿故事完整版500字

故事大全阅读排行榜

  • 1 民间故事300篇推荐 阅读: 4050次
  • 2 感人小故事50篇简短 阅读: 2697次
  • 3 搞笑故事四百篇真实 阅读: 2472次
  • 4 幽默小故事三百篇 阅读: 2424次
  • 5 寓言故事大全100篇热门 阅读: 2308次
  • 6 历代名女名妓八十篇 阅读: 2160次
  • 7 搞笑故事10个完整版 阅读: 2152次
  • 8 睡前小故事全文500字 阅读: 1736次
  • 9 民间故事150个锦集 阅读: 1668次
  • 10 搞笑故事大全八十篇 阅读: 1623次

最新故事推荐

故事排行榜
  • [故事大全] 神话故事五个推荐 2025-05-25 周日
  • [故事大全] 中华上下五千300字内容 2025-05-25 周日
  • [故事大全] 希腊神话200字内容 2025-05-25 周日
  • [故事大全] 印第安神话二十个 2025-05-24 周六
  • [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150个 2025-05-24 周六
  • [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30篇 2025-05-24 周六
  • [故事大全] 历代名女名妓15篇内容 2025-05-24 周六
  • [故事大全] 历代皇帝后宫十个大全 2025-05-24 周六
  • [故事大全] 亲情故事真实700字 2025-05-24 周六
  • [故事大全] 鬼怪故事300字全文 2025-05-24 周六

推荐故事频道

故事大全 去逛逛
故事大全 去逛逛
故事大全 去逛逛

本网站名称: 狸猫故事网 内容来源网络或由网友投稿提供,如有侵权请迅速联系本站,本站在核实后立刻作出处理!

Copyright © 2019-2024 深圳语言跳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4255076号-1

关于我们   有声故事   版权声明   故事大全   绘本故事